磷复肥:创新之路如何走
产能过剩,近几年已成为磷复肥行业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难题。除此之外,国内外市场需求增速放缓;资源环保压力逐步增大,也制约了行业的健康发展。尤其是随着9月1日起增值税的复征,使磷复肥行业实现由数量型发展向质量型转变的要求更加迫切,这也为行业提出了新挑战。那么,磷复肥行业如何调整思路实现创新发展?对此,记者近日进行了采访。
行业进入发展成熟期
“磷复肥行业整体进入了发展成熟期,产能、产量已完全能够满足国内需求,主要出口品种在世界舞台上占有重要位置。国内已形成的磷复肥生产能力约2350万吨/年(P2O5,下同),其中,磷酸二铵(DAP)实物产能1950万吨/年,磷酸一铵实物产能1800万吨/年;湿法磷酸生产能力约为2100万吨/年。”中国磷复肥工业协会副会长修学峰介绍说。
据中国磷复肥工业协会统计,2014年全国磷肥生产量1709万吨,实现净出口375万吨,表观消费1334万吨,自给率128%;全年共出口各种磷复肥980万吨,占磷肥总产量的24%,主要品种磷酸二铵、磷酸一铵、重钙的出口量约占世界贸易量的30%;磷肥行业主营业务利润率1.7%,复混肥料行业主营业务利润率4.6%。
对于当前磷复肥行业的现状,修学峰分析道:一是产业集中度稳步提高。基础肥料向资源产地集中,复混肥料和专用肥向市场需求地转移,四大磷资源省磷肥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3%,前十名企业的磷肥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55%。同时,经过多种形式的兼并重组,磷复肥行业涌现出一批大型综合性企业集团,如云南云天化、贵州瓮福、贵州开磷、湖北宜化、山东鲁北等。
二是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布局更加合理。目前,高浓度磷复肥在磷肥总产量中的比重已经达到91.1%;复混肥料和各种专用肥料稳步增长,以提高肥料利用率、改良土壤环境、改善作物品质等为目标的新型肥料产品发展很快。此外,针对磷矿特征研发出多种选矿工艺和高性能浮选剂,已形成梯次选矿基础工程系统,使磷矿入选品位大幅降低,磷精矿综合回收率显着提升,促进了中低品位磷矿的高效利用。
三是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增强,科技贡献率不断提高。大型磷复肥的生产技术及装备的设计、制造、安装都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大型湿法磷酸精制、硫酸的低温位热能回收、大型中低品位胶磷矿浮选、磷矿中氟和碘的回收、磷石膏综合利用、工业磷酸一铵生产技术等国内自主开发的技术和装备已实现产业化。
郑州大学化工与能源学院副院长汤建伟表示,2000年以来,我国磷复肥工业实现了高速发展,克服了磷肥需求旺盛的农业种植区与原料磷资源矿产分布区两类资源极不均衡的不利条件,实现磷复肥产量的大幅度增加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形成了集科研、设计、制造、安装、生产、销售、农化服务为一体的完整产业体系,走在了世界同行业前列。
产能过剩成发展症结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已不可持续,经济增速将适度下降,风险矛盾会依次呈现;资源相对短缺和环境压力制约着原有经济高增长模式。磷复肥行业过剩产能的持续存在,显示系统性风险已逐步积聚。”修学峰无不担忧地说。
对于磷复肥行业当前存在的问题,修学峰分析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产能过剩的矛盾十分突出,化解落后产能工作难度仍然较大。据中国磷复肥工业协会统计,2014年,我国磷酸一铵产能发挥率约74.5%;磷酸二铵产能发挥率约79.6%,如果扣除出口部分,产能发挥率不到60%。由于缺乏“刚性”的处理手段和“柔性”的善后处置政策,企业退出缓慢;伴随着磷矿资源的深度勘探开发,部分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投资热度依然不减,重复建设的势头在磷资源集中地区仍屡增不减。
二是行业盈利能力下降,主营业务利润率低于石化行业平均水平。由于内外需求增速放缓、供大于求,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而成本高企,导致大部分企业在产量、销售收入双增长的同时,利润反而呈现下降的态势,特别是基础肥料的盈利能力下降更为明显。随着环保成本、人工费用的不断上升,加之化肥市场化进程加快,2015年已经明确取消了化肥、磷矿石的优惠运价和化肥生产的优惠电价,恢复了化肥增值税,未来行业盈利能力将会进一步下降。
三是资源约束、环保压力逐步增大。钾肥资源保障程度有所提高,但对外依存度仍达40%;能源结构不合理造成我国合成氨成本居高不下;硫资源对外依存度连续多年高达50%以上;中低品位磷矿精选富集技术进步很大,但高品质磷矿数量下降很快。在技术创新和管理水平上,与世界先进水平还存在差距;国内DAP出口和硫黄进口均占全球贸易量的30%以上,但不具话语权。
行业进入发展成熟期
“磷复肥行业整体进入了发展成熟期,产能、产量已完全能够满足国内需求,主要出口品种在世界舞台上占有重要位置。国内已形成的磷复肥生产能力约2350万吨/年(P2O5,下同),其中,磷酸二铵(DAP)实物产能1950万吨/年,磷酸一铵实物产能1800万吨/年;湿法磷酸生产能力约为2100万吨/年。”中国磷复肥工业协会副会长修学峰介绍说。
据中国磷复肥工业协会统计,2014年全国磷肥生产量1709万吨,实现净出口375万吨,表观消费1334万吨,自给率128%;全年共出口各种磷复肥980万吨,占磷肥总产量的24%,主要品种磷酸二铵、磷酸一铵、重钙的出口量约占世界贸易量的30%;磷肥行业主营业务利润率1.7%,复混肥料行业主营业务利润率4.6%。
对于当前磷复肥行业的现状,修学峰分析道:一是产业集中度稳步提高。基础肥料向资源产地集中,复混肥料和专用肥向市场需求地转移,四大磷资源省磷肥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3%,前十名企业的磷肥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55%。同时,经过多种形式的兼并重组,磷复肥行业涌现出一批大型综合性企业集团,如云南云天化、贵州瓮福、贵州开磷、湖北宜化、山东鲁北等。
二是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布局更加合理。目前,高浓度磷复肥在磷肥总产量中的比重已经达到91.1%;复混肥料和各种专用肥料稳步增长,以提高肥料利用率、改良土壤环境、改善作物品质等为目标的新型肥料产品发展很快。此外,针对磷矿特征研发出多种选矿工艺和高性能浮选剂,已形成梯次选矿基础工程系统,使磷矿入选品位大幅降低,磷精矿综合回收率显着提升,促进了中低品位磷矿的高效利用。
三是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增强,科技贡献率不断提高。大型磷复肥的生产技术及装备的设计、制造、安装都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大型湿法磷酸精制、硫酸的低温位热能回收、大型中低品位胶磷矿浮选、磷矿中氟和碘的回收、磷石膏综合利用、工业磷酸一铵生产技术等国内自主开发的技术和装备已实现产业化。
郑州大学化工与能源学院副院长汤建伟表示,2000年以来,我国磷复肥工业实现了高速发展,克服了磷肥需求旺盛的农业种植区与原料磷资源矿产分布区两类资源极不均衡的不利条件,实现磷复肥产量的大幅度增加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形成了集科研、设计、制造、安装、生产、销售、农化服务为一体的完整产业体系,走在了世界同行业前列。
产能过剩成发展症结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已不可持续,经济增速将适度下降,风险矛盾会依次呈现;资源相对短缺和环境压力制约着原有经济高增长模式。磷复肥行业过剩产能的持续存在,显示系统性风险已逐步积聚。”修学峰无不担忧地说。
对于磷复肥行业当前存在的问题,修学峰分析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产能过剩的矛盾十分突出,化解落后产能工作难度仍然较大。据中国磷复肥工业协会统计,2014年,我国磷酸一铵产能发挥率约74.5%;磷酸二铵产能发挥率约79.6%,如果扣除出口部分,产能发挥率不到60%。由于缺乏“刚性”的处理手段和“柔性”的善后处置政策,企业退出缓慢;伴随着磷矿资源的深度勘探开发,部分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投资热度依然不减,重复建设的势头在磷资源集中地区仍屡增不减。
二是行业盈利能力下降,主营业务利润率低于石化行业平均水平。由于内外需求增速放缓、供大于求,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而成本高企,导致大部分企业在产量、销售收入双增长的同时,利润反而呈现下降的态势,特别是基础肥料的盈利能力下降更为明显。随着环保成本、人工费用的不断上升,加之化肥市场化进程加快,2015年已经明确取消了化肥、磷矿石的优惠运价和化肥生产的优惠电价,恢复了化肥增值税,未来行业盈利能力将会进一步下降。
三是资源约束、环保压力逐步增大。钾肥资源保障程度有所提高,但对外依存度仍达40%;能源结构不合理造成我国合成氨成本居高不下;硫资源对外依存度连续多年高达50%以上;中低品位磷矿精选富集技术进步很大,但高品质磷矿数量下降很快。在技术创新和管理水平上,与世界先进水平还存在差距;国内DAP出口和硫黄进口均占全球贸易量的30%以上,但不具话语权。